2022年或为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一年_毕业生就业难题如何解

“2022年或为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一年”的新闻登上热搜,但这也算不上是新闻,基本每年毕业季的时候,都有媒体发布这样的新闻。虽然不算是新闻,但这种年年都发生的现象却值得我们深思。上网查了一下今年的毕业生就业相关数据,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确实异常严峻。

一、从供给端看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 模预计为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增幅均创历史新高。未来数年,高校毕业生仍将以每年超过110万人的规模持续增长。别急,这还只是国内的高校毕业生数据。

这几年由于国外新冠疫情的影响,再加上国际局势的动荡,很多的海外留学生开始不断的回国就业,该群体规模亦创历史纪录。据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估算,仅2021年海外留学生学成回国人数首次超过100万(2020年由于疫情突然爆发,海外留学生回国计划被迫延期,从而导致2021年的回国人数剧增)。

而据某知名招聘咨询机构近期发布的《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统计,国内海归优先的职位数在持续减少。往年容纳留学生就业占比超过一半的民营企业,在2021年提供的海归优先职位 数同比减少了2.3%;股份制企业、国企提供的海归优先职位数,则分别同比减少8.7%和3.6%。这意味着更多的海归要和国内的高效毕业生去竞争市场的同类岗位,求职竞争无意之中变得更为激烈。

也许有网友会说,我可以选择去考研,先不就业。想法很好,现实却很残酷。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到457万,较上年增加80万;而参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2018—2020年全国招录研究生总数仅维持在93.3万—111.4万人水平。这意味着将有三分之二的考研落榜者又要加入到就业大军中(当然,不排除其中有人还准备来年再战的,毕竟这种人算少数,这里就暂且先不计),单看以上这些数据,就业形式的严峻性就已经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二、从需求端看

新冠疫情持续施压经济,且在过去一年,部分行业监管趋严,一些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大户”——教育培训、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或遭受监管整肃,或增长疲软,裁员、降本、收缩等成主题词。据相关招聘行业机构发布的数据,2022年一季度,企业针对大学生招聘需求回升相对较慢,面向应届生的招聘职位数同比减少4.5%。从上面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点,大学生就业压力未来数年将持续存在,但这种压力并不是来自招工量不足,而是供需双方的结构性错配,换句话说,全国整体就业市场的招聘量实际是大于求职量的。

我们要明白,这个现象并不是今年才有的,只是由于这几年疫情和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把这种现象给放大了。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就是人才市场供需错配表象的背后,是中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滞后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阵痛”。翻译过来,就是中国这些年产业结构升级过快,而就业结构的调整却无法跟上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而导致 人才市场的供需失衡,再加上这几年的疫情影响和产业政策变化,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失衡。

中国教育体系以培养通用型人才为主,与企业当前所需先进技术结合并不紧密。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

在人才培养结构上,大部分大学都想办成学术性大学,社会却需要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很多手握大学学位证书的毕业生,根本就不具备相应专业要求的能力和素质。

在面对市场竞争时,众多大学毕业生专业面窄、职业适应性差、可替代性差的问题显露无 。当前中国处在产业升级转型阶段,国家对科技企业、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较大,大量资本投入这类企业,因此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等专业很好找工作。与此同时,吸纳人文或财经类专业大学生较多的互联网、教培、房地产、金融行业的用人需求在缩减,加剧了这些专业大学生的求职难度。

三、大学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首次就业群体,他们应如何寻找就业方向?

对此疑难杂症,国家每年都在开药方。人社部、教育部开出了“高校校长访企促就业”、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等校企联动“药方”;市场则呼吁仿效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针对农民工的传统反周期就业政策,为今明两年应届大学生提供“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亦有学者从职业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融合等角度出发,建议推进教育体系的系统性改革。

归根结底,还是要将大学生的培养放到中国现阶段发展进程中去全面考虑。

正如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强调的,高校领导者应该转换思路,从解决“出口”转移到培养过程的整体改革上——“不是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当成待解决的问题,而是要让他们去解决社会问题”。

更多:招生网 艺考网 高考网 专升本 考研网 名校 名校招生 中考网 小升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