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要重视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拉动作用

尽管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是近期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稳增长任务变得更加迫切。即日起,中国经济时报围绕稳就业、纾企困、促消费、扩投资、强外贸、保民生等问题,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系列研究文章,以飨读者。做好当前以及2022年未来三个季度的就业工作,要遵循就业创造规律,将知识密集型行业作为拓展就业的“牛鼻子”,要准确判断重点行业的就业空间,多领域协同配合,用好结构性政策工具,配套推进相关改革,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坚持促进平等就业。

稳就业要重视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拉动作用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更是最大的民生。李克强总理4月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4月7日主持召开的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以及胡春华副总理4月7日主持召开的就业形势座谈会,都强调了稳就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当前,就业领域出现许多新变化,也面临新挑战。要深入分析就业压力的结构性变化,针对困难群体、重点行业制定务实办法,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就业需求调整与供给增加两碰头

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挑战,尤其是近期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循环畅通遇到一些制约,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下行压力。从国内外经验看,经济下行对于就业的冲击具有不对称性:当产出缺口为负,即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时,经济增速下降对就业的不利影响要显著超过产出缺口为正时的影响。因此,2022年除了疫情散发风险仍将影响服务业就业恢复,经济形势变化将对就业造成更大压力。就业面临的新挑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房地产业调整对房地产、建筑业就业形成冲击。目前,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超过525万人,建筑业就业超过5000万人,其中近一半与房地产相关。据此估计,2022年房地产业的行业调整将直接影响近200万人的就业。如果考虑房地产对其他行业就业的间接拉动,这一影响还将更大。

二是出口增速见顶回落影响外向型制造业的就业。目前,出口比重较高的制造业用工规模合计约2300万,假使相关行业出口增速下降10个百分点,预计将影响超过200万个就业岗位。

三是高校毕业生规模创新高,就业压力将明显加大。根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长18.4%,增加167万人,增速和增量均创新高。如果高技能就业岗位不能相应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明显加大。

四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机器换人”,也将持续减少就业岗位。过去两年,由于疫情显著影响了劳动力的稳定供给,上游原材料价格高居不下,工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代替一般劳动力。典型的行业有纺织业、皮毛制品制鞋业、文体工美用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业、采矿业等。这些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不低,固定资产投资也保持在适度水平,但是用工人数却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下降。“机器换人”是制造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有助于拉动机器人、机床等工业品需求,但会造成相关行业就业岗位减少。目前,典型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用工人数约为3500万,如果2022年这部分行业平均用工人数同比下降5%,将会减少约180万个就业岗位。

稳就业要把握住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

面对发展环境条件复杂变化,做好当前以及2022年未来三个季度的就业工作,要重点认识和把握好以下问题。

遵循就业创造规律,明确就业重点方向。要以有限资源最大程度地创造高质量就业,就要聚焦适应经济结构升级方向、社会需求充足的就业领域。“十三五”期间,城镇单位就业中,农林牧渔、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的就业规模下降较多,而信息服务业、租赁商务服务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行业就业规模增长较快,同时,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体娱乐业、公共管理等行业平均工资涨幅较大。综合来看,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知识密集型行业是符合经济结构升级方向和社会需要的主要就业领域。

就业创造的另一个重要规律是高收入就业可以创造低收入就业,反之难以成立。比如,目前科技服务业平均工资为14万元,住宿餐饮业平均工资为4.9万元,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5.9%,若社会新增一个科技服务业岗位,该就业人员的年收入约可转化为9.2万元消费支出,这一支出可等值拉动1.9个住宿餐饮业就业岗位。如果社会新增一个住宿餐饮业就业,劳动者的年收入只能转化为3.2万元消费,连平均工资(4.9万元)最低的农林牧渔业都拉动不了一个岗位。目前,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四大行业的平均工资为12.1万元,而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居民服务业等一般服务业的平均工资为8.3万元,前者高出后者近50%,完全可以实现“大马拉小车”。尤为重要的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高,可大规模吸纳高校毕业生,而高学历劳动者就业后,可以通过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大量一般服务业就业,还可以形成更多公共服务供给以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和收入,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应将知识密集型行业作为就业创造的“牛鼻子”。以往的稳就业工作,注意力更多放在低技能低收入群体,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单独扩张低收入就业,难以形成持续的就业循环创造,还会导致就业结构恶化,稳就业的长期效果并不理想。

要评估重点行业的就业空间,引导劳动力合理配置。要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配置,还需要对重点方向的就业空间建立基本判断。对于信息服务业就业空间,可参考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比如目前日本的非农就业中信息服务业占比为3.7%,2035年如我国就业总量保持在7亿人、非农就业比重达到90%,信息服务业占非农就业比重与日本目前的水平相当,可推算出信息服务业就业增长空间还有近1800万人。对于科技人员就业空间,目前我国从事研发活动的全时人员接近500万人,日本、韩国每万名就业人员中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数分别是我国的2倍和3倍,如果我国要达到韩国的水平,科研人员需要增加800万至1000万人。对于教育业的就业空间,依据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明确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这一要求,假设各地区各级学校的生师比达到北京市目前的水平,可推算出我国教师(含教辅人员)还有700万就业缺口。对于卫生行业就业空间,目前我国每千人口中的卫生技术人员为7.6人,日本是13.7人,美国是14.2人,可推算出我国要达到美、日等国的水平,需要增加卫生技术人员约800万人。

要采取拓展就业的有效方法。一是多领域协同,多部门配合。稳就业要在稳增长的过程中实现,必须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对就业工作的参与和支持。二是针对结构性的就业压力要更多采取结构性政策,货币、财政、金融政策等都可对就业拉动能力强、就业困难突出的重点行业领域进行专门支持。三是配套推进相关改革,要积极推进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事业单位改革,优化编制管理,扩大从业人员规模,放宽相关领域市场准入,推动供给主体多元化,提高行业就业容纳力。四是有效提升人力资本,要健全符合就业需要、激励相容的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优化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在基础学科、人才紧缺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五是坚持促进平等就业,要坚决破除各行业各领域的就业歧视、隐性壁垒、暗箱操作,有效保障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流动人口等的就业权益,形成公平、畅通的就业流动格局。

更多:招生网 艺考网 高考网 专升本 考研网 名校 名校招生 中考网 小升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