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校招生“潜规则”知多少

名校招生,究竟招的是什么?

我们经常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会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 家长时常会认为,成绩再差的孩子,进入了名校,都能够变得成绩拔尖,考上好的大学。于是他们就会费尽心思的将孩子送入名校。
但是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对英格兰和威尔士4000名学生的研究。 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孩子就读的学校类型——精英中学(对学生有选择标准的)、文法学校或综合性学校——对他们日后的学术表现影响不大,但他们的基因构成确实起了一定作用。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或两个基因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是数百个基因的共同效果。 每个基因对学术成就的影响都很小,但结合起来会产生重大影响。
换言之,不是名校成就了学子,而是名校通过筛选出本身就已经具备成材条件的学子,让学子自行完成“自我预言”,反过来成就了名校。 所以说,名校招生,是在招具备成才条件的学子。 那么这样的学子,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呢? 这个我们先不提,先来聊聊人。 人的形成从大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因素: 基因+环境。

1.基因

“后天培养论”的支持者被自己对基因的无知所震惊,看不到基因的力量和必然性,他们所忽略的最重要教训是,其实先天基因支持他们的观点。 ——Matt Ridley 《天性与教养》,2003
我们时常会在做出选择时,背弃了理智的声音,遵循了本能。 那么此时的本能,大多是来自基因对我们的影响。 你可以试想下下列几个情景: 一瓶矿泉水,一瓶可乐,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我免费送给你,当然,这两者的价值是相等的。 和朋友打牌,轮到你出牌了,你的理智一直在告诉你,应该放弃这一把,降低沉没成本,但是你内心依然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你,抓住机会,大胆赌一把。 当你体内的嗜甜基因足够多时,即使知道可乐会带来高额的热量,你依然无法抵御对甜食的诱惑; 当你体内倾向冒险挑战的基因足够多时,即使知道继续出牌很大可能会输,你依然还是会选择赌一把。 看完上面你会发现,基因是个很可怕的东西。 它终其一生伴随着人们,然而大多数人茫茫然就度过了这一生,并且未曾了解过它。 它是本能,是倾向,更是一个暗中左右你做决定的操盘手。 但是当基因应用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它的作用又会出现不同的细分。
最新的研究表明,人脑要在20岁左右才会停止发育。 而其中,孩子青春叛逆的根源就在于:人脑各部位发育时间段的差异。 简单来说,就是青少年行为有着密切联系的两个部位:大脑的杏仁核前额皮质,两者的发育时间有差异。 杏仁核负责控制情感中喜欢惊险、刺激体验的那部分; 前额皮质负责抑制某些不合适的行为; 然而在生长发育阶段,杏仁核的发育要比前额皮质早很多,而青春期正处于杏仁核发育成熟,但前额皮质还在发育中的一段时间。
某种程度上,这算是每个人都有的生理缺陷,但是人和人之间的发育时间,发育周期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差异,而这些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仿佛没有经历过叛逆期(或者很短暂),而有的孩子要到高中才会迎来叛逆期。 除开青春期,基因对于孩子学习带来的影响不止于此。 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对文字内涵的理解、记忆的储存提取能力等等学习中需要的能力,并非是单单通过反复训练就能去习得。 如果孩子的基因并不足以支持他有足够的倾向去掌握这些能力时,那么他在练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异常痛苦,甚至是产生抵触心理。 每个人的基因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孩子所擅长的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 如果你不能认识到基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那么让孩子补再多的课也是枉然。

2环境因素

“当我伸手去敲门时,门开了——而我就站在门里” ——《三个完全一样的陌生人》
20世纪80年代,英国导演蒂姆·沃德尔(Tim Wardle)花了五年时间完成了《三个完全一样的陌生人》。 这部纪录片基于一个残忍的美国实验的结果,将刚刚出生的三胞胎,分别送给不同地位阶层的家庭收养,并且在青年时期让三人重新聚集。
当他们年轻时,无论是谁都会认为他们是三胞胎,当然,事实也是如此。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最终的生活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作为一项对分开抚养长大的同卵三胞胎的研究,它对揭示基因和环境因素对人类成长的相互作用有着惊人的作用。 虽然三胞胎的故事一开始确实表明了,DNA看起来是决定人类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但从电影的结局来看,这个假设并不是真的。 不同的生活环境,将这三个具有同样DNA的青年,塑造成了不一样的人生。 同样的DNA,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发生改变呢?
对新西兰年轻人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身怀容易患抑郁的变异基因的人,也只有当他们遭受重大的生活压力,才会患上抑郁症。 (Caspi&others,2003)
压力和基因都不能单独引发抑郁症,需要两者共同作用才能产生这一结果。 基因不能决定一切,它的表达还依赖于环境的影响。 我们在和孩子的沟通中也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孩子的潜在天赋,已经通过某些行为或者思考方式展现出来了,不过父母通常会对此视而不见,或者说不具备这方面的敏感性。 如果这时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环境,那么很有可能这个基因的表达就会被抑制住。 你可能也经历过这种情况: 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明明自己的某一科目成绩拔尖,然而到了高中的时候,突然就会成为拖后腿的科目,陷入一种越学越不得窍门的情况。 这通常是因为基因在表达过程中被环境因素给影响了。 往往这种影响因素,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眼神。 你觉得一个眼神太夸张了? 对于高度敏感型的人来说,这很正常。
通过调查发现,世界上有15%-20%的人具有高度敏感特质。高度敏感带来的麻烦,不仅是更容易比他人感受到更强烈的情绪,更是会让人陷入到自我否定的困局中。
或许你不是这20%的人,你在心态的调节上足够迅速,那么影响你陷入基因抑制的原因可能是更大的外部影响。 提问: 在求学过程中,下列哪种关系出现问题,对于孩子的成绩影响是最为突出且难以调节的? A:师生关系 B:同学关系 C:家庭关系 答案是C,家庭关系,我相信你肯定能选对。 家庭关系是在孩子求学途中,陪伴最久,影响最近,且无法避开的一种关系。 是的,其他环境影响在无法改善的情况下,是可以通过规避来降低对孩子的影响,但是家庭关系无法规避。 如果为人父母,却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行为会抑制孩子的基因表达,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你有抑制过孩子的基因表达吗?

3.名校招生到底在招什么?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容易成才的学子到底是什么? 基因+环境。 这样看上去似乎很困难,基因是天生的,外部环境无序且繁杂,人力真的能改变这些吗? 然而这是作为人一生的课题,如果是针对教育而言,那么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 学习需要的基因+正确引导这些基因所需要的的外部环境=成材的学子。 这样是不是看上去就简单多了? 那我们再来简化一下: 基因角度,就以我国历年的高考来说,如果你想要的答对90%-100%的题,那么确实是需要某些特定的基因,俗称天赋; 但是如果只想要答对85%的题呢? 每个适龄学子体内的基因都能满足这个条件。 毕竟,除开文科的部分题型,其余的题都是有着单一明确的答案,以及固定的解题步骤。 环境角度,外界环境所需要的做到的,就是尽可能的去激发学习所需要的基因,降低压制这些基因表达的几率。
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励孩子,激发+30%; 了解孩子的基因倾向,根据倾向来取长补短,激发+20%; 随时随地能感知到孩子受外界影响产生变化,及时调整孩子心态,激发+10%; 良好的家庭关系,给予孩子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10%。
关键词:招生网 名校招生 中考招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