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然武器对抗气候变化

哎喲喂:面对中国北方沙漠对北京等城市的侵蚀,中国政府的对策是植树造林:建造“三北防护林”。不过,虽说这个所谓的“绿色长城”是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环境工程之一,但它只是人类利用一项宝贵的资源——大自然——保护城市免受污染、风暴和气温升高侵扰的诸多尝试中的一个。

人类很早就知道绿色植物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这就是为什么大型城市公园——如印度加尔各答马坦公园(Maidan)或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常被称为“城市之肺”。但随着污染和日益强烈的风暴危及城市地区,规划者们开始认识到,大自然还另有用途。

所谓的“绿色基础设施”可用来吸收能够淹没城市地区的洪水。例如,2012年晚些时候超级飓风桑迪(Sandy)袭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时,暴雨带来的降水灌进了地铁隧道,并导致地面电力和通讯网络中断。

iuvii_20161213_5

Encourage Capital联席管理合伙人杰森•斯科特(Jason Scott)表示:“风暴的次数之多、预测之难和强度之大,令很多传统的系统难以应付。”Encourage Capital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于能帮助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投资。

大暴雨会使大量未经处理的水——含有从机油、草坪肥料到污水等各种污染物——涌入饮用水系统和开放水道。

“在密尔沃基、芝加哥等地,暴雨降水与下水道溢出的污水一道涌入民宅,所以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斯科特说。

绿色基础设施——例如草坪屋顶、绿植以及可让雨水渗入下面土壤并吸收暴雨降水的透水路面——可以帮助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绿色基础设施模式背后的理念是要模拟大自然处理水的方式,”美国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atural Resources Defence Council)水资源项目资深律师拉里•莱文(Larry Levine)说。

自然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在夏季气温可超过40摄氏度的印度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一项开发计划就包括将流经该市的萨巴尔马蒂河(Sabarmati River)与湖泊相连接,建造一系列公园,种植树木。

利物浦大学(Liverpool University)规划与城市设计专业讲师伊恩•梅尔(Ian Mell)表示,此类项目能够帮助控制夏季的气温。他说:“他们正在利用森林以及对湖泊、河流更好的管理来缓和极端气候。”

其他自然资源也可以被利用。“在世界的一些地方,红树林在防洪和防止水土流失方面作用巨大,”莱文说,“此类绿色基础设施恰恰是那种适应气候变化的手段。”

虽然绿色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应对洪水、空气污染以及极端的城市气温,但很难说服开发商和投资者相信值得为此投入更多资金。

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罗斯可持续城市中心(Ross Center for Sustainable Cities)的建筑节能管理人埃里克•麦克雷斯(Eric Mackres)说:“这事关学会如何理解前期成本以及它们日后如何转化为收益。”

在成长型经济体推广尤为困难,因为这些经济体的发展竞赛意味着,城市中心正以惊人的速度建设,但通常没有进行充分规划。“发展的规模意味着,气候变化问题被放到后面解决,”梅尔说。

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正在提供经济方面的奖励,激励开发商开发更多绿色基础设施。例如,华盛顿(Washington DC)已出台相关法规,强制要求某些区域的建筑必须包括绿色基础设施。华盛顿还出台了一个雨水储存积分交易机制,面向那些不具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技术条件的开发项目。

可在公开市场交易的积分,可以从在不受该规定管辖的城市区域运营、但还是投资了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开发商那里购买。

斯科特认为,未来需要更多此类创新金融安排,以增加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应用。他说:“很多解决方案都是融资方案,因为资本市场不知道如何估值这些项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