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顶尖的学习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需要用心学习的。不够用心,就体会不到精髓,因为很虚。
举个学英语的例子。
最次的学习方法,家长关心孩子学了多少单词;
其次的学习方法,家长关心孩子的绘本阅读量;
好点的学习方法,家长关心孩子的听说读写具体能力;
更好的学习方法,家长关心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和学习方式;
最好的学习方法,家长关心孩子通过英语学到“学习方法”。
这里面的差别,你能明白吗?
很多人问我数学、物理、英语、语文的学习方法,其实在我眼里,它们的学习方法都是一样的,学习的基础是一样的。能学好数学的人,就能学好物理、英语、语文、地理。
你让我写怎么学好物理、数学?我其实没有好方法,就是学了就会了啊。但我又不能写物理知识点是吧?外面那么多讲解物理知识的,讲得通俗易懂的、详尽全面的,都有。好多东西,它就没有窍门。
学不好的人,问题在哪?就在于学习方法的基础不行,只能搞实在的、具体的,不能搞抽象的、虚的东西。
这里面共通的东西是:
一、基础的学习力,即脑子
二、学习的习惯
三、学习的策略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的学习力。人的脑子有多好,天生的因素很小,关键在后天的精气神保养,耳聪目明,双目炯炯有神的孩子,水灵水灵的孩子,脑子一定好。就算暂时成绩不好,都没关系,只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学习策略,很容易补起来。
但是双目无神,眼睛无光的孩子,成绩再好,都令人担心。因为神气被掏空了,学东西的能力一定大幅下降。精气神足的孩子,领悟能力强,很快可以举一反三。
担心孩子成绩、找学习方法的家长,可以看看孩子的眼神是否黯淡无光。如果是,那么学习具体的内容必然不是重点,而是应该将运动、户外和玩乐作为重点,让这神光再回归。卸除压力,头脑清醒以后,学习效率肯定会倍增。
学习如耕田,土地的肥力最重要,耕田技术只是其次。要看到学习之外的东西。
学习的习惯要好,不能破坏基础的学习力。学习要张弛有度,就像耕田也分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学习要勤奋,勤而不劳。
学习不太需要刻苦,每天能完成80%的学习目标,持续不断地学习就能超越99.9%的人。短时间的勤苦,收获必然比不过慢慢的耕耘。
最后才是学习的策略。如何安排学习的流程,什么必须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一套标准的模式。学习可分为预习、正式学习、复习三个阶段,预习有预习的策略,正式学习有正式学习的策略,复习有复习的策略。
比如,我高中喜欢在寒暑假预习下个学期的数学,这是一种策略。我买一本《教材全解》就可以全部自学掌握,但有些孩子未必做得到。因为这建立在学习力和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我能且有意愿自学,才能先人一步。
又如读《新概念英语》100遍,它也是我的学习策略。背后的依据,是我对英语学习规律的判断和总结。我相信李阳疯狂英语的理论,并且有成功的实践经验。而这个策略,其实可以套用到语文部分内容或者其它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上。这是内核的东西。
所谓一通百通,最顶尖的学习方法必然不会局限于具体的某个科目。真正的学霸就是,所有科目都非常好,就算不是拔尖,也不会有短板。就我来说,语文是最弱的,但也不是短板,成绩依然排在班里前十左右。其它的基本就是前三。
如果数学一个方法,物理一个方法,语文一个方法,英语一个方法,没有统一的学习基础,说明没能达到顶尖的学习层次,做不到举一反三。换一个科目,就要重新建构一次学习方法,自然学习的效率低。
所以,顶尖的学习方法,是先解决各个科目(包括所有学习内容)共通的问题,匹配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法则。然后,才是针对具体的科目,适配具体的学习方法。具体的科目,就再根据具体内容,不断尝试、验证、改进学习方式。
拥有顶尖学习方法的人,学什么新东西都不会遇到困难。从小学到中学,多的物理、几何代数、化学等等科目,也就只需要一点时间去适配新科目的学习方法而已,不会遇到学习的困难。
这些东西我讲的很虚,却是通过早期的学习过程不断培养出来的。如果家长的学习方法层次较低,那么就会带给孩子,限制他们总结更高层次的学习方法。有把握的家长,胸有成竹,看得很远了,随便教没关系。如果自己水平不行,只能见一步走一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可放着不教。所以,早教教不好,还不如不教为好。
这就要看,家长有没有自知之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