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带孩子旅行,他们的大脑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哎哟喂:过去都说孩子小没记忆,带孩子出去玩也是白玩,是真的吗?当然不。有三个孩子的,自称“一孩照猪养、二孩照书养”的逆向典型闹闹妈,今天分享了特别有用的心得。

1

因为自己喜欢旅行,所以有了第一个孩子后,也会闲来没事带着她到处看看。

女儿6个月,坐飞机去成都;一岁半,跟着我们坐车十小时去厦门;三岁时,已经横扫华南和港澳。

”她这么小,什么都不懂,也什么都记不住,干嘛那么累带她到处跑呢?“那时候总是会有很多人这样问。

对此,我也一直没找到特别科学合理的解释。直到我看到美国生物学家马克·罗兹维格(Rosenzweig)的科学实验:

在上世纪60年代,他进行了著名的老鼠实验:把基因资质一致的老鼠分三组,第一组放铁笼作为参照组,第二组养在光线昏暗、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贫乏环境”组);第三组养在一只大而宽敞的笼子里,里面光线充足、设备齐全,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等各种“玩具”(“丰富环境“组)。

几个月后,丰富环境组的老鼠机灵好动,贫乏环境组的老鼠却呆滞老实。老鼠大脑被解剖后发现,前者的大脑皮层在厚度、蛋白质含量、细胞大小等方面都比其他两组的老鼠有优势。

这也意味着,即使资质一样的孩子,在不一样的养成环境里,大脑发育的结果也完全不一样。

旅行,恰恰是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环境!他们挖土、玩沙、不经意间观察花草鸟虫,感受大千世界的种种。

女儿18个月,第一次在鼓浪屿吃到了椰子。她抱着椰子,边走边喝,突然停下来,一声感叹:像酸奶一样!

弟弟们27个月去上海,住进酒店的47层。他们俩兴奋地大喊,和香港一样,高楼大厦。站在房间的落地玻璃窗前往下看,弟弟看着马路上陆家嘴川流不息的车流,边用手比划着,边嘴里叨叨着:汽车都变得那么小、那么小,像小虫。

女儿30个月去济州岛,看海女捞贝。后来我们去泡温泉,她不小心掉到池里。等我们把她捞出水面还有点后怕时,她却笑嘻嘻地说:我是海女哟!

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吧。

2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旅行是不一样的。

3岁之前的孩子,主要靠体验来感受世界,在生活、玩耍中去观察学习;3-4岁后,孩子解读符号的能力开始发展,到6岁时,孩子就可以通过看书来学习。

所以,带两三岁的孩子外出旅行,你就只管着陪他漫无目的地玩耍就好。在海边挖一整天沙,对他们都是非常有趣的经验。沙子是细的、是软的、是会流动的,抓一把一会儿就从指缝间流光了,踩一脚,就会陷下去,他能感受到这些足以。

但是,带一个7岁的孩子去海边,就不能只是停留在挖沙的阶段了。海洋的形成、沙滩的作用、海底的生物……孩子们都会希望并且应该让他们了解。

女儿7岁暑假去俄罗斯之前,我带她一起看《希利尔讲给孩子的艺术史》,了解一些欧洲绘画、建筑的简要发展史。可是每次听我讲这本书,她都是百无聊赖的样子。

不过真到了现场,看到童话般的升天大教堂,她整个人就亢奋起来,兴致盎然地数到底有几个洋葱顶。而在圣彼得堡,沿着涅瓦河,对着河边的古典建筑,她还会考我,是爱奥尼亚柱,还是柯林斯柱。

从俄罗斯回来后,她自己从图书馆借来一本《献给孩子们的世界建筑之旅》。之后知晓了英国的水晶宫、世界博览会。所以后来我和她说莫奈,说到世博会给法国吹去的东瀛风,她居然很爱听。

这就是一种属于孩子们的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书本知识和生活体验之间的相互缠绕和依附,让她能把所学到的东西更深刻地印在脑海中。

3

小孩旅行,真的记不住吗?三岁之前没有记忆,出去了也等于白搭?

谁说的?肯定不是心理学家说的。事实上,3岁之前的孩子,不仅有记忆,而且这些记忆会对他们的一生造成影响。

女儿8个月再四川喝羊肉汤,吃了一口羊血,就兴奋地嗷嗷叫,面前的碗再也拿不走。现在她8岁,说起这段往事,就像从来没有忘记,听起来太过神奇。

事实是,她的确曾经忘记。但经过我们不断的提醒,以及各种有图为证,她又神奇地“恢复”了记忆。

关于记忆,德国脑神经学教授和医生,哈佛大学客座教授Spitzer在一次演讲中阐述过一个新信息是如何被记忆,以及如何消失的。下图的磁共振图就显示了,信息在第四天经过强化后,脑神经变得发达,而不再强化后,第八天脑神经就出现退化。

所以,想要孩子们记住,你只需要在适当的时机提醒他,帮助他记忆就好。旅行中那些难得的体验和感受,在不断回忆中,逐渐就会转变为长期记忆,成为孩子储备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光芒会在不经意间突然绽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