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中小学招生_让竞赛回归育人本位

规范中小学招生_让竞赛回归育人本位

近日,教育部、中央编办、民政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对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印发了新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管理制度,坚持素质教育导向,更好地发挥竞赛活动的育人功能。

《管理办法》结合“双减”政策最新要求,充分吸收了各方反映的意见建议,调整优化了竞赛评审认定流程,细化了竞赛组织要求。备受关注的一点在于,明确竞赛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虽然类似要求并不新鲜,但媒体仍然将这一要求突出呈现,原因并不复杂。从政策逻辑考虑,竞赛成绩不与招生挂钩是一种必然诉求,甚至可以说是评价政策执行是否到位的关键;而从外界尤其是家长的角度看,这一要求能否兑现,可能才会真正影响他们的选择。

过去各类竞赛活动之所以大受欢迎,就在于各方都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样一种规则,即竞赛成绩作为一种能力的体现,可以成为升学的资本。机构从培训到竞赛再到授奖,提供一条龙服务,而学校在选择生源的时候也很看重这类成绩,双方未必一定存在利益关联,但从结果来看,的确配合得天衣无缝。有人尝到了甜头,于是商业模式越来越成熟,举办方或明或暗道出竞赛的好处,家长和学生也适应了这种“晋级模式”。

显然,这样一种模式或多或少影响了义务教育应有的公平性。竞赛活动并非完全不合理,关键是要把竞赛和招生两者切割开来。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当然要规范竞赛活动,使其回到某种相对纯粹的运营逻辑上来,另一方面,在招生环节,大凡招生都需要相应的评价标准,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强调公开透明。

在规范竞赛活动方面,此次《管理办法》提出“八个不得”,比如明确要“坚持公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此外对竞赛主办机构提出了诸多要求,禁止收费、禁止培训以及禁止提供各类配套服务等。这些要求可谓极具针对性,对社会反映突出的问题均给出了积极应对。若能真正落实,那么现有竞赛活动的商业模式将受到极大冲击,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引导竞赛活动回归公益属性,除了打击商业意味浓厚的竞赛活动,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其他动作。2021年9月,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1—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确定36项竞赛活动为2021—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要求学生和家长坚决不参加名单以外违规举办的竞赛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这就为正常的竞赛活动保留了空间,但即便是这些官方认可的竞赛活动,可能也无法完全打消疑虑——一旦在这些活动中获奖,是否可以为进入好的学校提供某种方便?

客观地说,只要存在竞赛活动,就难免产生上述疑虑。“八个不得”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竞赛活动市场,但有关竞赛与招生挂钩的担忧并不会因此消失,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仍然可能出现“瓜田李下”的嫌疑。要打消这种疑虑,还必须强调招生环节本身的规范性,招生的依据是什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说清楚,招生过程经得起质疑,人们对于竞赛活动的公益价值才会有信心,到那时,竞赛活动才会真正变得纯粹。

更多:招生网 艺考网 高考网 专升本 考研网 名校 名校招生 中考网 小升初

               

猜你喜欢: